自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培育单位以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教学为本务,科研为基础”的理念,在学校“双一流”建设推动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思政课教学、学术科研和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2023年我们迎来了新葡的京百年华诞和学院20周年院庆,我们将以“迎百年、促发展、开新局”为主线,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喜迎百年校庆和20周年院庆科研成果推介”栏目,分享学院师生的科研成果,向云大百年华诞和20周年院庆献礼,并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平等价值观的诠释
常臣尤
《广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
文章摘要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标志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形成。平等必须着力维护社会基本权利平等与比例平等,民生建设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根本保障。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应加强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民生建设力度,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共赢。
价值取向视阈下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历史嬗变
成杰
《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6期
文章摘要
政策价值是政策的灵魂,政策价值取向左右政策变迁。绝大多数现代公共政策均存在两种及以上彼此矛盾的价值取向,其实质是不同形势下对政策价值的阶次权衡。民族理论政策的成功与其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密切相关;就价值取向而言,我国民族理论政策既有维护各少数民族权益取向的"多元"要素,也有构建多民族共同体取向的"一体"要素;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二者均有可能上升为民族理论政策的优先权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稳中有变,大致呈现新中国成立初"多元一体"、改革开放后"多元"挑战"一体"以及新时代"一体多元"三个历史阶段。
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袁群,王恩明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年第6期
文章摘要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导师和精神领袖。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以列宁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为契机,通过发表系列重要讲话、纪念文章和声明,举办网络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深刻阐释列宁的历史贡献,深入挖掘其对当代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新发展新变化新趋势的方法论价值,并从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及精神内核出发,积极思考推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变革、转型和复兴的战略策略。
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派系政治
袁群,王恩明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年第2期
文章摘要
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派系政治缘于尼共党内在君主制问题上的分歧。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多次分化组合,形成了不同派系。派系政治严重阻碍了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尼泊尔的政局稳定。尼共(联合马列)和尼共(毛主义中心)的合并是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摆脱派系政治束缚的重要一步。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派系政治仍将继续存在。尼共能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特色,积极探索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对派系政治的未来发展以及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走向产生直接影响。
执政后尼泊尔共产党的新动向
袁群,姬广礼
《党政研究》2020年第3期
文章摘要
尼泊尔共产党自2018年5月组建以来对党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融合与完善,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导向的理论纲领。在执政方面,尼共致力于完善政治体制、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大民生工程投资、不断拓展双多边外交,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合并后尼共第一届党的代表大会的即将召开,对于加强党的团结意义重大。尼共政府也将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关系。但是,尼共党内在思想理论上的分歧及奥利不佳的健康状况,印度与美国不断加大对尼泊尔政局的介入力度以及大会党的伺机挑战都将对尼共执政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社会治理变迁:历史考察、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耿立春,张瑞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文章摘要
理论与实践证明,党和国家在各领域取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成功进行了以社会变革为主体内容的全域改革。一部中国社会治理变迁与转型的历史,是社会成长史和社会文明进步协同发展的结果。中国社会治理形态经历了从追求秩序价值、实行国家主导、倡导行政管理、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深刻历史变革,渐进实现了社会领域由国家主导型到建设型最终走向服务型的深刻转型。同时,中国社会治理变迁也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继续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新时代下,走向未来的中国社会治理发展目标何以实现?这就需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协同推进"专项+多元"治理方式、不断创新治理手段与方法和构建现代化治理新格局。这些行动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维阐发和现实关照。
李大钊青春思想的当代价值
耿立春
《当代青年研究》2020年第3期
文章摘要
李大钊在由民主主义者走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换阶段,一系列宣扬青春中华观点的文章彰显了青春思想的内容。青春思想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的青春中华观为基本倡扬,阐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将青年担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辩证联系起来,关照青年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建设。青春思想的价值在中国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得到倡扬与实践。青春思想对青年工作的启示是其当代价值的体现。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要把控青春思想的关键点,以时代特点、青年群体特征为基本依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内容,培育青年奋斗精神,强化青年使命担当。
三重维度下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孙越,刘焕明
《江海学刊》2020年第6期
文章摘要
生态帝国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是资本逻辑全球化扩张的现实表现。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压迫,生态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对生态帝国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重维度进行批判性研究,能够从本质上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证明资本逻辑就是走向死亡的疯狂之舞。生态帝国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现有的问题,重建社会主义制度才是唯一出路。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实然、应然与必然
李兵,王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文章摘要
边疆民族地区不仅是国家疆土的前沿,还是捍卫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节点。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是捍卫国家整体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厘清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实然之需,从理论认知启蒙、理论素养提升、理论思维训练和理论信仰支撑四个层面分层分类施教,以筹谋应然之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基层协同党建的运行机制及其构建
王溪
《人民论坛》2020年第30期
文章摘要
将协同思维引入基层党建,有利于凝聚各党建主体的力量实现既定目标,夯实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根基。协同运行机制是基层协同党建主体关系、优化党建资源配置的关键所在,必须从制度、文化、资源、程序等要素入手,优化协同运行机制设计,凝聚党建合力,提升党建效率。
国外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举措与镜鉴
梁爱文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年第5期
文章摘要
多民族国家都期望将国内各民族整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而建设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是俄罗斯、美国,还是新加坡,都在通过重要举措建构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可以为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镜鉴。我国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认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适和优化民族政策等有效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进路
梁爱文
《理论月刊》2020年第10期
文章摘要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具体细化和生动实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习近平关于人类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新思路和新方案,为当今世界国际抗疫合作提供了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还面临理念沟通存在较大障碍、病毒污名化、抗疫政治化、抗疫模式具有非普适性、单边主义解构团结抗疫等现实挑战,亟须坚持人民至上,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全面加强国际合作,构筑战"疫"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升抗疫的国际话语权,增进国际理解认同。
新中国国家话语研究(1949—1956年)——以《人民日报》为分析样本
尹占文,姜娇
《广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
文章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构了具有特定时代内涵和鲜明战略倾向的国家话语。对1949—1956年《人民日报》刊登内容作文本分析可以发现:1949—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的高频词与国家建构的话语呈现正相关。这些高频词既有反映国家目标贯通下思想继承性的共享词,如人民、和平、革命、建设、民主和苏联,又有反映国家战略跃升下话语创新性的独立词,如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土地改革、一化三改、阶级和公民。基于此项研究可得出结论:1949—1956年间我国的国家话语呈现建设话语为主、革命话语与建设话语交织的局面;人民始终是中国国家话语的价值旨归;要适时依据国家战略目标进行话语创新;建立良好声誉是建构国家话语的重要途径;合理的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有助于国家话语的传播与认同。
反思与行动:近十年国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治理哲学
李达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第5期
文章摘要
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场域,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治理一直是党和政府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扶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缘起于2009年,到现在已走过整整十年的治理历程。现阶段,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予以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进而对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经验进行总结,以充分认识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治理的重大意义。这能够认识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中存在"自然-社会"双重因素制约、治理意识明显滞后、民族文化同质化明显、文化传承的人才缺失、多元主体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显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上,要形成有效的治理合力、创新治理手段方法、因地制宜做好工作、培育村寨治理精英和建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这是未来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的根本方向。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历史、实践与目标
李达
《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文章摘要
坚持和完善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必须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围绕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制这一意义重大的表述,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功能路径、场景路径和技术路径上进行讨论与解读。研究发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革的成就集中在社会治理环境、多元治理模式、治理参与体系、治理主要领域、政党政府协同治理等方面。基于以上逻辑,从中央到地方围绕社会治理体制变革创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但由于体制抗力的深层影响,不断变化的形势使现有的社会治理体制面临显性与隐性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多元主体共治、创新手段方法等对策措施。
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回顾与思考
李达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文章摘要
作为文化沉淀的载体,村寨搭建起联系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桥梁。重新审视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在回应群众需求、实现共享发展以及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层面进行思考,以此昭示其价值确定、价值选择及价值追求。通过案例分析和事实研判,能够清晰认识到当前村寨建设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冲突,这致使其发生形式与实质的裂变。只有彻底超越传统的"中心—边缘"结构和工具主义思维,在编制村寨规划、多元主体共治、上下联动探索、因地制宜布局和推动人才发展上进行安排,才能促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程序与实体层面实现融合共生,进而建构起传统与现代融合、城市与乡村并轨的治理体制。
“图像时代”背景下的道德困境与反思
朱敏,李兵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文章摘要
图像经历了从古代图像到现代图像的演变历程。到现代社会,图像拜物教的形成标志着"图像时代"已经到来。"图像时代"给现代人视看方式、认知方式、生存方式带来很大变革,由此必然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非礼亦视"背后的道德失范、"有图亦无真相"背后的道德缺失以及"悦目未必赏心"背后的道德虚无。"图像时代"影响下的道德困境从根本上已上升为虚无主义存在危机,究其根源是由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追求"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的逻辑实现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超越,是摆脱"图像时代"道德困境和生存危机的根本途径。
打赢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制度密码及实现路径
王超品
《思想战线》2020年第5期
文章摘要
以人民为中心是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制度密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并具体体现了人民主体观、人民立场观、人民利益观和人民共享观。在此基础上,转化制度优势,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内在机理,揭示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经验与优化策略,进一步围绕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发展理念和边疆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政策,打赢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
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实现价值观的理性构建
何丽梅
《人民论坛》2020年第25期
文章摘要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一个城乡双向"拉扯"的社会环境中,这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在多个方面都存在"两栖"性,这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不仅阻碍了其自身发展,更引发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对此,城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文化建设,完善利益机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价值观的理性构建。
感知、意识与意向性问题:亚里士多德及其传统——访索拉布其教授
喻郭飞,曹青云
《哲学动态》2020年第8期
文章摘要
索拉布其(Richard Sorabji)是当代著名哲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the British Academy)院士。他早年在英国牛津接受教育,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任教,现为牛津大学沃尔森学院(Wolfson College)荣休教授,2014年受英国女王封爵。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亚里士多德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评注史和接受史、斯多亚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哲学等。代表性著作包括《必然、原因与责备》(Necessity, Cause and Blame, 1980)、《时间、创造与连续性:古代和中世纪早期理论》(Time, Creation and the Continuum: Theories in Antiquity and the Early Middle Ages, 1983)、《质料、空间与运动:古代理论与它们的后继》(Matter, Space and Motion: Theories in Antiquity and their Sequel, 1988)、《400年的接受史:亚里士多德评注者文献资料集,公元200—600年》(400 Years of Transition: Sourcebook on the Aristotle Commentators, 200-600 AD, 2012)等。本文整理自曹青云在牛津大学访学期间于2019年10月15日对索拉布其教授进行的访谈。其中,索拉布其澄清了他对感知理论的解释与伯恩耶特(M. F. Burnyeat)的解释之间存在的争论,并介绍了他尚未发表的最新观点。他对亚里士多德并未提出“意向性”概念的判断和这个概念的发展史的梳理,为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极为有益的指引。他对亚里士多德评注传统的重视和介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深入理解西方哲学自我创生和演化的途径。
斯里兰卡“新民族-宗教”冲突动因论析
杜敏,马志霞
《世界民族》2020年第4期
文章摘要
斯里兰卡内战结束后,民族冲突问题的焦点转向了穆斯林。"新民族-宗教"冲突以僧伽罗民族的社会组织为冲突的发起者,冲突方式也表现为针对穆斯林的文化冲突。"新民族-宗教"冲突的动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多数主义的政治模式,不断强化的僧伽罗民族主义及社会运动。从斯里兰卡穆斯林自身来看,"新民族-宗教"冲突造成了本民族意识的提升。在未来的民族冲突问题解决上,斯里兰卡政府必须在民族平等关系塑造和分权问题上有所突破,否则民族冲突形势将不容乐观。
21世纪斯里兰卡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态势
杜敏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7期
文章摘要
在发展中国家和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中,斯里兰卡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随着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的变化,斯里兰卡左翼政党不断革新社会主义运动形式,拓展自己的话语空间,并期望在新的合作平台上摒弃前嫌、加强团结,以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目标。在新环境中,斯里兰卡的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善政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复兴社会主义多元化理论主张;左翼政党格局变得更加复杂;社会主义运动诉求更加弹性化。
现代化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稳定脱贫实证研究——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石漠化片区为例
任新民,马喜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文章摘要
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实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实践课题,也是一个中国治理贫困理论构建的过程。从现代化理论的视野,通过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扶贫搬迁的实证研究,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后各民族与传统以土地为根基的谋生方式断裂,由此引发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亲缘、宗族、地缘、业缘联结的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网络、传统道德维系的社会秩序等方面发生的巨大的社会变迁。从现代化理论纵向与横向结合的视野,探讨在历史跨越式发展理论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变迁、社会整合实践相结合,对于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稳定脱贫后,加强对农户生计方式的现代整合,社会组织结构的重构,新型社区集体意识的培育,多元民族文化的融洽,公共政策的接续与创新,构建新时代各民族共构诣变的和睦融洽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共同开始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新时代青少年素质教育方法探析——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
朱玉芹
《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1期
文章摘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这一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人格健全的青少年离不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青少年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适应新时代要求,青少年素质教育方法应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素质教育是个生态系统,应发挥各要素之间的联动作用,从生态系统的视域探析新时代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证据、自主性与认知责任
喻郭飞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年第6期
文章摘要
"信念伦理学何以可能"是当代知识论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信念伦理学的支持者认为,认知者在形成信念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决定采取何种命题态度,因此需要为其做出的知识断言承担认知责任并接受他人的认知评价。信念伦理学的反对者则否认认知者对于信念形成过程的自主控制,进而根据"应当蕴含能够"的原则,认为人们无法有意义地讨论与形成及持有信念相关的伦理责任问题。本文通过考察知识论中证据、自主性与认知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表明探讨形成和持有信念的伦理学问题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马志翔
《云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文章摘要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诉求。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乡村的治理体系,还要着力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针对乡村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产业发展、矛盾纠纷、文明乡风、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突出问题,从以协同、科技、理性、价值、美丽为特征的现代化视域,重新审视乡村治理的能力问题,最终以乡村社会本身为"母本",从多元主体协同的共治、科技支撑产业振兴的智治、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建设文明乡风的德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美治5个方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战略目标要求。
增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政治认同的三维路径
何为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文章摘要
边疆民族地区政治认同是保障政治安全的"防火墙"、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催化剂"。党员干部执政能力、邻国惠边政策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是当前影响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三个重要因素。为有效应对挑战,巩固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须构建以执政党认同为根本、以政策认同为引领、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三维路径,从而增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认同。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论析
单军伟,张瑞才
《云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文章摘要
马克思指出资本按照自己本性塑造了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体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里,资本逻辑是理解把握这个世界体系的本质根据,但资本逻辑所创制的世界共同体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塑造了片面的普遍性意识,造成民族国家间非均衡发展及连接纽带不稳定性。马克思揭示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必然走向自我否定,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共同命运的前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规导资本逻辑为建构原则,利用资本逻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魔力解决全球性发展缺位问题,以合作共赢的实践安排规导资本逻辑的分配原则所带来的发展不均衡矛盾,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扬弃资本的形而上学。
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镜鉴我国生态文明之路
王文兵
《人民论坛》2020年第10期
文章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以实践为基础审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主体的人,既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前,我国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建设仍处于关键期与攻坚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如重视实践的作用、正视人的主体地位、构建科学的生态体制等。为此,应积极发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力量,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体系。
习近平科技创新论述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与世界意义
刘园园,冯兵
《兰州学刊》2020年第3期
文章摘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科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著名论断,并采取了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等科技创新的具体举措,解答了为何创新、如何创新、为谁创新等根本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科技创新思想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亦为落后国家依靠科技进步走向富强,后起发展中国家走独立自主科技创新之路,经济增速放缓国家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增速提供了借鉴,凸显其理论、实践,国内与国际等多重意义。
习近平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与实现路径
陈娜,陈明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1期
文章摘要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存,实现义利兼得、义利共赢以及各国共同增进海洋福祉的现实需要。习近平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全球治理海洋的共同价值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存,还指明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创新的全球海洋治理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超越西方全球海洋治理的实践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意义,有利于维护海洋的和平与安宁,共同增进海洋福祉;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承担保护海洋、保护地球的重要责任。
路标第四维:“辩证复杂性”论纲——兼论当代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研究的纵深取向
白利鹏,李兵
《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第1期
文章摘要
在通常的马克思主义辩证理论研究中,"辩证性"主要锚定为三维性的路标架构——"历史性""总体性"和"党派性",既浑然一体,又为思想担当与真理前行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当其逐渐定格为致思取向上的某种基本规约,辩证性本身的"复杂性"亦存在着被遮蔽或被遗忘的可能。"辩证复杂性"作为植根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以及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辩证思考的重要维度,同样构成其哲学眼光独到性、深刻性与彻底性的活水源头,因而值得深入研究、发挥与彰显。在这个意义上,将之建构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路标架构的第四维,既是本来固有的题中之义,也是从根本上因应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历史本身越来越加剧的复杂性趋势的纵深取向。